(2023年10月更新)

很多人認為姓名不是很,理解是錯誤,姓名姓名,姓氏名字組成,姓氏是一個家族文化傳承底藴,凝聚了數代人,名字是,他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,所以要自己姓名有著瞭解和重視,於盧這個姓氏名人有哪些?讓我們去瞭解下。

出自姜姓,為炎帝(傳説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。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。姜姓發展出來四支胞族--四嶽,他們姬姓周族結成聯盟,後於打敗了商紂王,滅了商朝)神農氏後裔。

出自複姓改姓盧氏。據《通志。氏族》所載,"盧蒲"姓一支,出自姜姓,是傳自"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"那位齊桓公,到後來,改了單字盧氏。南北朝時,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,有代北(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)複姓吐伏盧氏、伏盧氏、盧浦氏、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。

盧氏發源地有多處,而以地氏立姓是今天山東省長清縣西南地。秦時,齊國盧邑出名。田氏代齊,盧氏散居燕秦之間,其後盧姓主要河北省境涿郡(治今北京西南)一帶繁衍,其中涿郡範陽。漢時,有盧綰,原山東遷入江蘇豐縣,其後裔世居涿郡。同時,有盧氏遷寧夏固原甘肅平涼間地。

盧 芳:東漢封為代王,他新莽末年,自稱武帝曾孫劉文伯,聯合三水地區羌、胡貴族起兵,後匈奴單於立帝。公元40年投降東漢,封為代王。盧芳是盧氏唯一稱帝人。

盧照鄰:唐朝詩人。譽為"初唐四傑"之一,所作詩多憂苦憤激之詞,《長安古意》。

一;出自「姜」姓,邑名氏。春秋時期齊國文公子名,食採於盧邑(山東長清縣),其後人「盧」氏。二;以國氏。據《風俗通義》所載,古廬子國,後有廬氏。《通志.氏族.以國氏》所載,廬氏,作「盧」,廬子戢黎之後。三;為南北朝時卑族複姓改。《魏書.官氏志》雲;北魏莫廬氏改為「蘆」氏,後去草頭改為「盧」氏;吐伏盧氏改為盧氏。

當代盧姓人口440萬,全國第五十五位姓氏,佔全國人口0.35%。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西、廣東二省區,佔盧姓總人口35.6%。其次分佈於河南、浙江、湖南、安徽、河北、甘肅,這六省盧姓集中了29%。全國形成了以兩中心四周散發盧姓聚集地區。盧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:桂粵海、貴湘大部、贛閩台南部、雲南東部、浙江東部、甘肅中部、青海東部、內蒙古西部,盧姓佔當地人口比例0.48%以上,中心地區可達7.7%以上,上述地區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18.8%,居住了56%盧姓人羣。北起青海湖以東、南到雲南橫斷山脈以東其他地區,盧姓地人羣中的分佈比例0.24%一o.56%之間,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37.3%,居住了40%盧姓人羣。

王爾鑑(1703-1766),字茲,號熊峯,北蘇村人。清庚戍科(1730年)進士,歷任山東省鄒縣、益都縣和滕縣知縣,濟寧州知州,曹州府知府,四川省巴縣、營山縣知縣,合州、達州知州,夔州知府職。

盧 芳:東漢封為代王,他新莽末年,自稱武帝曾孫劉文伯,聯合三水地區羌、胡貴族起兵,後匈奴單於立帝。公元40年投降東漢,封為代王。盧芳是盧氏唯一稱帝人。

盧照鄰:唐朝詩人。譽為"初唐四傑"之一,所作詩多憂苦憤激之詞,《長安古意》。

盧 鏜:明朝。浙東參與水陸十餘戰,斬敵千餘,成為抗倭名,名於戚繼光、俞大猷。

盧文紹:清朝古籍校勘家。他校正《呂氏春秋》、《白虎通》古籍三十八種,糾正錯誤多處。著有《羣書拾補》。

盧 摯:元代文學家。詩文劉因、姚遂齊名,世稱"劉盧"、"姚盧"。 盧賢拔:太平天國封為丞相、鎮國侯。太平天國早期文獻、奏章制度多他撰定草創;歷任北洋軍師。

盧嘉錫,當代科學家,任中國科學院院長。

盧綰,漢代領,後奔匈奴

盧植,東漢大儒

盧綸,曆十大才子之一

盧 芳:東漢封為代王,他新莽末年,自稱武帝曾孫劉文伯,聯合三水地區羌、胡貴族起兵,後匈奴單於立帝。公元40年投降東漢,封為代王。盧芳是盧氏唯一稱帝人。

延伸閱讀…

盧姓名人堂

問.有什麼古代的名人姓盧的

盧照鄰:唐朝詩人。譽為"初唐四傑"之一,所作詩多憂苦憤激之詞,《長安古意》。

盧 鏜:明朝。浙東參與水陸十餘戰,斬敵千餘,成為抗倭名,名於戚繼光、俞大猷。

盧文紹:清朝古籍校勘家。他校正《呂氏春秋》、《白虎通》古籍三十八種,糾正錯誤多處。著有《羣書拾補》。

盧 摯:元代文學家。詩文劉因、姚遂齊名,世稱"劉盧"、"姚盧"。 盧賢拔:太平天國封為丞相、鎮國侯。太平天國早期文獻、奏章制度多他撰定草創;歷任北洋軍師。

盧嘉錫,當代科學家,任中國科學院院長。

歷史上姓盧人,佔世界多少人?

盧姓人口中國有650萬人,排為第42大姓,佔漢族人口0.47%。分佈廣,廣東、河北、廣西多。盧姓不僅漢人使用,一些少數民族中有盧姓。如:漢代匈奴人、金時女真人、清代滿族,現代蒙古、朝鮮、土家、土著、布依、黎、苗、壯民族有盧姓。 歷史名人

延伸閱讀…

盧姓_百度百科

盧姓

盧芳  東漢封為代王,他新莽末年,自稱武帝曾孫劉文伯,聯合三水地區羌、胡貴族起兵,後匈奴單於立帝。公元40年投降東漢,封為代王。盧芳是盧氏唯一稱帝人。盧植  今河北省涿州人,東漢官吏、學者,通古今學,剛毅有大節,常懷濟世志,董卓專權事,議謀廢立,眾唯唯,植獨抗論。盧循  範陽涿縣(今屬河北)人,東晉,為士族出身。盧辯  範陽涿縣(今屬河北)人,南北朝時北周,北周世宗死時,官將軍。盧羣  範陽(今北京市)人,唐代兵部郎中,勁聞,官節度使,盧羣範陽名門望族之一。盧綸  河中蒲(今山西省永濟)人,唐代詩人,所作詩歌多送別酬答作,少數反映邊塞軍士生活,為“曆十才子”之一,遺有《盧綸集》。盧鏜  明朝。浙東參與水陸十餘戰,斬敵千餘,成為抗倭名,名於戚繼光、俞大猷。盧摯  元代文學家。詩文劉因、姚遂齊名,世稱“劉盧”、“姚盧”。盧仝  範陽人,苦讀書,願出仕,其詩多反映民間疾苦,飲茶,為茶歌。盧鴻  河北省涿州人,唐朝畫家,博學,嵩山隱士,拒絕出仕,工籀書,擅山水樹石。盧摯  河北省涿州人,元代文學家,詩文劉因,姚遂齊名,世稱“劉盧”、“姚盧”,官翰林學士承旨。盧坤  河北省涿縣人,清代政治家,道光初年曆任湖廣總督、兩總督要職,1834年,英軍兵艦侵入虎門,其驅逐。盧思道  隋代散騎侍郎,隋文帝駕崩,寫輓歌八首,時稱“八米盧郎”。盧照鄰  幽州範陽人,唐朝詩人。譽為“初唐四傑”之一,所作詩多憂苦憤激之詞,《長安古意》。盧祖皋  浙江省永嘉人,宋代詩人,慶元進士,工樂府,詞風樸素,意境,有《蒲江集》。盧象升  江蘇省宜興人,明代抗清名,清兵三路南下,他孤軍奮戰,戰死沙場。盧文紹  清朝古籍校勘家。他校正《呂氏春秋》、《白虎通》古籍三十八種,糾正錯誤多處。著有《羣書拾補》。盧賢拔  太平天國封為丞相、鎮國侯。太平天國早期文獻、奏章制度多他撰定草創;歷任北洋軍師。盧戇章  原名擔,字雪樵,感化裡古嶼保古莊村人。縣考名列前茅,府試落第,從此不人科場。當時,“歐化東”,盧戇章參基督教活動,受西方文化影響。這使他科舉制度進一步決裂。他説“求學期於濟世,尋章摘句胡為哉?”同治十三年(1874年),盧戇章新加坡半工半讀,專攻英文。光緒四年(1878年)回到廈門,住鼓浪嶼日光巖下,應英國傳教士馬約翰聘請,助譯《英華字典》。於他兼通英語華語,所以中外人士奉他師。盧永祥  原名盧振河,字子嘉。濟陽人。皖系軍閥。幼時家貧,1890年投軍。1895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,畢業後任淮軍隊官,後任武衞右軍管帶、山東武衞右軍鋒隊右營幫帶、北洋二十鎮協統。鎮壓灤州起義軍,後加記名總兵、提督、副都統軍銜。歷任陸軍第六鎮第十一協統領、第三鎮第五協統領。中華民國成立後,任陸軍第十師師長,淞滬護軍副使和護軍使,會辦江蘇軍務,浙江督軍職。袁世凱稱帝后,封一男爵,袁死後歸入皖系。1924年江蘇督軍齊燮元爭奪上海,發生“江浙戰爭”,任浙滬聯軍總司令。兵敗後逃往日本。段祺瑞當政後任命江蘇宣撫使。出資家鄉建小學、印縣誌。1933年病死於天津。盧嘉錫  福建省廈門市人,科學家。他結晶、材料研......

盧 芳:東漢封為代王,他新莽末年,自稱武帝曾孫劉文伯,聯合三水地區羌、胡貴族起兵,後匈奴單於立帝。公元40年投降東漢,封為代王。盧芳是盧氏唯一稱帝人。

盧 植:今河北省涿州人,東漢官吏、學者,通古今學,剛毅有大節,常懷濟世志,董卓專權事,議謀廢立,眾唯唯,植獨抗論。

盧 循:範陽涿縣(今屬河北)人,東晉,為士族出身。

盧 辯:範陽涿縣(今屬河北)人,南北朝時北周,北周世宗死時,官將軍。

盧 羣:範陽(今北京市)人,唐代兵部郎中,勁聞,官節度使,盧羣範陽名門望族之一。

盧 綸:河中蒲(今山西省永濟)人,唐代詩人,所作詩歌多送別酬答作,少數反映邊塞軍士生活,為“曆十才子”之一,遺有《盧綸集》。

盧 鏜:明朝。浙東參與水陸十餘戰,斬敵千餘,成為抗倭名,名於戚繼光、俞大猷。

盧 摯:元代文學家。詩文劉因、姚遂齊名,世稱“劉盧”、“姚盧”。

盧 仝:範陽人,苦讀書,願出仕,其詩多反映民間疾苦,飲茶,為茶歌。